公共關係的世界 期中報告 1214
主題:.現在有什麼社會現象,其對你自己個人或對組織有什麼影響?有什麼因應之道?
通訊2A B956C0045黃傑琦
新聞一
記得去年暑假之後,有媒體對於畢業生的就業情形作一項抽樣性採訪。他們訪問到玄裝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的一名女生就業情形時,她坦言在畢業後投了三百多封求職信,竟然連一封回信都沒有。不禁感慨地說,她覺得花了四年的時間與金錢去讀大學,似乎變得毫無意義。
九十五學年度大學考試分發入學今天放榜,錄取率近九成一,招生校系中,採計傳統二類組五科的興國管理學院網路應用學系,加權後最低錄取分數為一百二十七點二四分,補習業者推算,五科原始總分只要七十九點三四分,就能錄取
九十五學年度大學考試分發入學今天上午放榜,聯合分發委員會統計,今年共有東吳大學等八所學校,一共十六個系組不足額錄取,缺額人數共二十九人
印度大學聯合會今天表示,與已開發國家高達百分之七十以及中國百分之二十的大學錄取率比較,印度只有百分之八,這是因為印度高等學府數量嚴重不足,今後七年內必須增加一千五百所新的大學,才能補足短缺的技術人才
上周在yahoo新聞裡出現了”私立美濃醫專面臨倒閉危機”的新聞標題,其中內文大概如此: 因為大環境少子化現象,導致招生困難,不難看出學校財源短缺難經營,已經是私立學校的普遍問題!專科招生有多不容易,不只美濃醫專招不到人都快倒閉
1.大環境變質,大學林立,品質良窳不齊,政府猛推就學貸款,發放失措,將引發卡債族效應,大學四年,畢業了卻驚覺只發現浪費四年,負債40萬.後悔都來不及.更多數調查皆為 :學非所用.
2.諸多大學生對自己行為的盲目,與自己的溝通關係都做不好.這也許得怪大環境的不良,使得泛濫的大學生不知道什麼是大學生,不知道自己這個身份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不知道自己對於社會該有的關係.
公共關係包含個人對個人的關係 ,個人對組織的關係.
在打造關係之前,勢必要先綜觀全場,試著去勾勒出哪一方面最需要去關照,哪一方面最有可能成功建立關係,哪一方面將成為未來發展會牽動你我的最大關鍵.
我認為看清楚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哪種取向為首要,若適合建立友善關係者則循序漸進友好之;若兩者間果真不適合,則需審慎現況,無須友善,甚至對立,才是真正掌握公共關係.
這裡討論的兩點現象,實為組織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與個人對個人的關係之間. 這裡所討論的組織可列為 整體社會與大學;個人即為青年學子大學生.
以我本身為例:
兩年前我走進了高雄師範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
為什麼選這個科系,因為光電產業和通訊產業是當代電資領域中發展最蓬勃的產業,就工作機會而言,統計上比例是遠高於其他科技工程產業,我非來自於城市家庭的小孩,訊息有限於此,只是幸運的在我唸書考試的過程中表現還算不錯,選擇念高中選擇大學科系,自主權皆在我.當年我選擇這個科系,我媽媽問我念這個有工作嗎?這個問題,這個選擇,其實帶有一定因果性.在不知不覺中,我選擇了個最可能有工作的工程科系.然而,我卻沒看清楚關鍵一點,”高雄師範大學”.
走進師範體系說來是莫名奇妙,只是剛好師範學校在轉型換科系,只是印象中師範大學地位好像總被抬舉的高高,只是莫名奇妙我把它畫進了我的志願卡然後中籤了,只是因為我看不清楚……搞不清楚重點關係所在.
之後很明顯的我感受到高師大的”校風”,有些事情學生罵個半死,校方仍穩若泰山,學生的漫罵成性,嘴砲四起,整體成了對外封閉又對內不理的惡性循環,這個情況在被獨立於高雄縣燕巢校區的理工學院尤其嚴重,而當時的我,因為在高雄市內打工上的需求,通車於兩校區,看著自己的處境,不喜歡的校園環境風氣,工作和功課的兩難,交通造成的不便利……,當然不全然是討厭的事,但不斷權衡得失之間猶豫,很難受.
最後我選擇休學高師大.離開高師大.
對於師範體系與社會工作的公共關係上,當初我忽視了這麼多的缺點 :
師範體系學校對目前社會工作的窘境,
師範體系新學系給社會職場的疑惑觀感
師範體系學校行政校風和學生素質的低落
相對於我的工作取向,面對這個當初根本就不該放入志願的選項,賠上那段時光的青春,賠上在高雄兼職工作上的耕耘,我必須正視 我 與 高師大 之間的關係
對於建立我個人對社會的更友善工作關係
為了向大環境宣告我來自一個走工程科系已久的學校背景, 為了擺脫多數人質疑師範體系轉型下的產物這種疑惑 .
然而,我的閱歷太少,出身背景單調,在這個搶工作的年代,我了解這是很大的缺點.
為了建立自己與多元社會之間的關係,為了接觸更多類工作型態的人事物,多體會各種工作經驗並學習職場態度的機會,我選擇來人口密度最高的北部.比如在今年參加的青輔會主辦的青年創業研習營中同隊的有志青年,或是近四年來每年一次的青年國是會議的盛會,資訊展業務員,問卷訪員等派遣性工作,對我都是很好的體驗,其中滋味彌足珍貴,相對第二大城市高雄,北部這些便利的資源遠豐富之,卻非大部分人懂得去掌握,個人對於社會資源的關係,應是必須密切注意的.
為了免於成為台灣大學教育體系下文憑氾濫的犧牲者,也鑑於以往經歷,我更清楚哪些行為是在浪費自己時間,更讓自己背下就學貸款負債,對於社會工作者與大學生兩種身分關係中,我努力盡大學生的責任,勇於嘗試各種工作機會,盡我所能提早建立兩者之間的關連,以臻相輔相成關係.在體驗各式工作下建立態度,掌握需求,在課業中更明白本系課程對於往後實戰不足處,趁早尋找外系有助益的課程修習.有這些體認,才能當個有競爭力的”大學生”.
這是自我要求對社會工作去建立關係去維持關係所得到的各種體認.更甚者,以往未曾思考過的創業取向,如今也多有探索,期盼作為未來行動上的踏腳石.
這些過程當中,我做了幾次抉擇,是我個人對社會之間與我個人與我的家庭之間難以幾句話陳述的掙扎.甚至雖然多經思慮才決定的選擇,佇立在此時間點上回想,我選擇了與社會工作之間的關係作為最大考量,但是此時我也更明白其實過往我搞砸了好幾道人際關係.能夠多看清楚自己所做,能多與自己溝通,重新思考個人對個人之間的關係 ,亦是公共關係對於我個人要再檢討的地方.